法国里昂商学院副院长&亚欧商学院法方院长王华博士专访 | 前沿研究与创新实践成就新型商业人才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6年第14期时间:2016-08-12

里昂商学院副校长、亚欧商学院法方院长王华博士近期接受世界教育信息杂志的专访。在采访中,王华校长介绍了里昂商学对比其他商学院,自己的专属特色;与其他国际合作项目相比,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的亚欧商学院的不同之处以及在促进产学研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亚欧商学院的规划和愿景;作为管理领域专家,王华校长分享了他对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养及学校为培养企业家提供的支持方面的洞见。最后,王华校长在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对中国高校提出了他的建议。

里昂商学院的三大研究领域

《世界教育信息》:里昂商学院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的商学院之一。与其他商学院相比,她有何特色?

王华:作为研究型商学院,里昂商学院有三大定位:①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②组织变革(organizationchange),③品牌及生活方式和消费者行为。里昂商学院的教学、科研等活动立足于以上鲜明定位,此外,我们相信这三大领域代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首先,企业家精神不只在中国具有发展潜力,国外选择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催生了很多像硅谷一样的地方。其次,组织变革非常重要。在高速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下,一些企业往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究其原因是其组织变革和转型过于缓慢。组织具有惰性,人们往往不愿意突破舒适区。因此,组织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是决定其在未来成败的关键。最后,注重消费者行为研究。在新经济形态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在使用优步(Uber)时,一个人若是开车,那他就是生产者,若是乘客,那他就是消费者;在使用Airbnb时,一个人既可以是房东,出租房子,也可以是住客,借住别人的房子。传统意义上对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因此,在共享经济时代,如何深入洞察消费者的行为,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打造品牌等显得尤为重要。

亚欧商学院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据悉,贵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的亚欧商学院将在2016年9月招收首批学生。与其他国际合作项目相比,两种合作模式有何不同之处?

王华:第一,通常而言,商学院的中外合作项目都是在商学院之间进行合作,而我们是在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之间开展合作。商学院之间的合作类似于叠加,而商学院与综合性大学之间的合作更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工科男青年的思维方式和文艺女青年的思维方式不大一样,投放在公司内部来看就好比研发部门的工程师、制造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相互之间难以沟通。我们的定位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合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使得工程师、技术员懂得管理,管理人员对产业具有洞察和认知能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的痛点,但是其对于跨部门沟通和组织变革至关重要。商学院过去单一的培养机制使得太多的专业人才相互分割,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把人当作一个具体的零部件使用,太过功能化。放眼未来,无论是中国的企业还是外国的企业,都非常需要复合型人才。

第二,亚欧商学院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商学院,她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和里昂商学院。里昂商学院已经在非洲和欧洲设立校区,因此,亚欧商学院从一开始就实现了三个大陆的联动,并迈入全球化。

第三,我们要培养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人才。企业家如果缺失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主张,就容易变成一切向钱看,最终导致消费者受害,社会集体利益受损。因此,未来的企业家一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要将社会责任感建立在普世价值和人文关怀之上,不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在我最近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我把普世价值和人文关怀称为可以显性化的“隐形价值”,当企业家缺失了“隐形价值”之后,即便是曾经风光的公司,也会面临轰然倒塌的危险。

顺应前沿发展趋势,促进产学研国际合作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在促进产学研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亚欧商学院有何规划和愿景?

王华:从用人机制来看,商学院几乎都是以学术背景作为招聘和考核教师的单一指标,如规定教师要获得什么大学的什么学位,要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等。但是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消费观来评价,有些教师是面临着下岗的危险的。在中国,如果一位拥有丰富商业经验的人士没有获得博士学位,那他是不可能成为大学教授或副教授的。这就说明了学校和市场脱节的问题,而我认为问题不在于市场而在于学校自身。

首先,从师资建设的多元性入手。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擅长教学,有的擅长科研,有的擅长与企业对接,为学生带来案例和项目,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因此,我们力求打造多元化的师资团队,而不是单一的师资队伍。此外,要注重自身组织变革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产学研三点会慢慢打通。

其次,亚洲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欧洲、北美经济的不稳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未来商业发展的前沿观察很可能来自亚洲。里昂商学院已经从学术研究角度提出了三大研究领域,即企业家精神、组织变革、品牌及生活方式和消费者行为。

最后,里昂商学院把品牌及生活方式和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心搬到了中国,就像跨国公司把研究中心的三大功能之一放到了中国。我们希望既走在教学的前沿,也走在学术的前沿。因为前沿来自全球经济中心和最佳实践的发源地。

《世界教育信息》:亚欧商学院处于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新“丝绸之路”上,对于其未来发展,您有何期待?

王华:亚欧商学院的人才培养不是在商言商,而是培养横跨中西方文化,且拥有人文关怀和商业智慧的人才,即高级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就中国而言,新一代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和其所处的环境,我将其理解为“新商业文明”。目前,中国的一些企业家依然会问诸如“我们是谁?”的问题。他们依然在寻找自身定位,寻求自身的社会标识和文化标识。因此,“新商业文明”下我们缺失的是价值主张和普世人文关怀。年轻一代对于环境保护、贫富差距、宗教冲突等都应该有全新的理解和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不应仅学习功能性课程。里昂商学院拥有跨越欧洲、非洲、北美洲和亚洲的100个商学院合作伙伴,我们培养的未来企业家在学生阶段就已经有了更高、更广层次的对话和观察,他们的视野会和老一代企业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希望亚欧商学院为“丝绸之路”培养优秀的使者。

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是培养企业家的重要手段

《世界教育信息》:企业家学(Entrepreneurship)是贵校的知名专业,您认为企业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学校应该为培养企业家提供怎样的支持?

王华:我认为,目前的教育体系滞后了个体的成熟度。在20世纪初甚至更早的时候,20岁左右的人的社会阅历比现在的同龄人丰富。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在学校读书,而且学校是个较为封闭的体系。因此,年轻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就是整合资源的能力。他们需要具备感知资源的能力、学会发现资源背后的深意,并通过整合资源创造价值。而如今的教育体系容易把事物功能化、模块化,使得学生丧失全局观。对于年轻的学生而言,我们无法完全指望他们创立公司,但是较小项目的运行与实践,能够帮助他们调动看似无法调动的资源。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是培养企业家的重要手段。每位学生都需要扎实的功底,除了学习知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论(methodology),知识会过时,而方法论是万能的钥匙,能够开启未知的领域。基于项目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进而增强企业家精神。他们往往不会指责,而是主动寻求共赢。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迷糊。在自媒体时代,个体可以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从事不同的职业。例如,白天在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晚上做义工,个体变得越来越多面化,不只是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每个个体成为自己的老板,科学管理自己的时间,维护身边的资源,处理手头的项目,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认为,做自己的老板的时代已经来临,里昂商学院要成为这个时代的先锋。

《世界教育信息》:在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您对于中国高校有何建议?

王华:我提倡不要仅停留在书本方面、把教学模块化和功能化,而是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润物无声地将企业家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每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所以企业家精神文化也是很难复制的,是商学院软实力的表现。自我做主、自我创业精神的培养才是精髓,且具有强大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