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教授对话澎湃新闻 | 冬奥遗产:从“一墩难求”到高铁动脉,冰雪运动未来看中国

来源:澎湃新闻时间:2022-02-27

冬奥会,这三个字火热着我们整个冬季。美轮美奂的开闭幕式、精彩绝伦的体育赛事、拼搏超越的奥运精神无不刺激着我们每一处感官。随着冬奥会地精彩落幕,“奥运遗产”这几个字,更多被人们关注与提及。

近日,法国里昂商学院欧亚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欧亚体育产业中心教授Simon Chadwick接受澎湃新闻的专访,就北京冬奥遗产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对话。

法国里昂商学院欧亚体育产业中心主任、欧亚体育产业中心教授Simon Chadwick深耕欧亚体育产业数十年,被誉为全世界最重要的30位体育营销专家之一,《泰晤士报》则称之为英国的“体育产业管理大师”。Simon Chadwick教授同样深受中国媒体及高校的热爱,多次受访央视、ChinaDaily、澎湃等众多国内知名媒体,并受清华、交大、北体大等众多高校邀请分享经验观点。

▲ 冰雪运动的未来,就在中国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一场名为“冬奥·体育·文化”的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据中新网报道,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表示,根据测算,北京冬奥会预算收支平衡,在考虑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之后,预算总体规模与申办预算大体相当。

“一方面充分考虑了新冠疫情造成部分费用增长,另一方面落实节俭、简约的办赛要求,相应地节约了部分费用。”

可以说,北京冬奥有效继承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遗产——以北京赛区的12座场馆为例,其中11座沿用的是2008年夏奥的比赛场馆,唯一新建的场馆只有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

▲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此外,为了减轻仓储费用和降低成本,2022北京冬奥会对于相关设施大面积采用“以租代买”的方式,进一步节约了成本。

除了肉眼可见的场馆再利用,北京冬奥还是奥运史上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云上奥运”,云技术的应用节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承载奥运组织和运营的成本大幅下降;而利用风能、太阳能的大规模绿电工程更让冬奥会全面走向节能低碳——科技和绿色就是本届冬奥会颇为鲜明的特征

对于北京冬奥会带来的新变化,法国里昂商学院欧亚体育产业中心主任、欧亚体育产业中心教授西蒙·查德威克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冬奥会已经让国际奥委会感受到了一种积极、正向的影响。

▲ 冰墩墩成为奥运吉祥物IP开发的最好典范

中国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 首先,查德威克认为北京冬奥会对于科技的应用在全球体育领域会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

“在冬奥会中启用这些新科技的意义在于,一旦国际奥委会和主办国接受并采用了新技术,将赋予了这项技术权威性,并将其嵌入全球的体育生态系统中。”

“中国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都会保持高速的向前发展。”

  • 其次,查德威克表示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成果为“节俭办赛”创造了条件。

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夫·杜比也表示,自己从未担心过北京冬奥会因疫情延期。奥运期间,他还透露,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因为北京冬奥会工作的有条不紊,取消了过去每天早上都要召开的赛事协调会议。

  • 同时,查德威克还阐述了冬奥会目前的商业和赞助模式。
西蒙·查德威克
法国里昂商学院
欧亚体育产业中心主任
欧亚体育产业中心教授

“关于商业化无比成熟的大型体育赛事,我们通常会对其收入来源进行一个排序。首当其冲的是电视转播,然后是赞助和其他商业合作,接下来才是票务和授权商品的销售。你可以说,票务和商品销售具有重大意义和潜力,但其重要性远远低于电视转播和赞助这两大块收入。”

而在北京冬奥会尚未结束的时候,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已经成为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云技术对节目制播的加持,全世界观众对于冬奥会的期待,一系列因素让北京冬奥会在电视转播这一项上已经站上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有研究机构预计,北京冬奥会转播收入将突破11亿美元,会超过平昌冬奥会的9亿美元和索契冬奥会的8亿美元。

商业赞助方面,北京冬奥组委在2021年7月公布的消息就显示,对照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公布的历届冬奥会赞助收入数据,北京冬奥会市场开发可实现的赞助收入,已经超过了以往历届冬奥会同类数据。

除了国际奥委会官方全球合作伙伴之外,北京冬奥会还签约了45家赞助企业,其中官方合作伙伴11家,官方赞助商11家,官方独家供应商10家,官方供应商13家。

▲ 可爱的冰墩墩

“一墩难求”

特许商品也是本届冬奥会的一大亮点。

2月4日,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上线仅15分钟,5000个手办便被一扫而光;2月5日,冰墩墩钥匙扣补货开售,仅几秒钟又全部售罄……目前线上线下都出现了“一墩难求”的现象。

在任何一个短视频平台,很容易听到“我只想要一个冰墩墩”的歌声……

除了在国内受欢迎外,冰墩墩已经实现了全球吸粉,一些外国运动员纷纷表示,只有努力拿奖牌,才能得到一个限量版金色“冰墩墩”。

日本记者辻岗义堂甚至因为大爱冰墩墩,成为了日本国内的焦点人物。

冰墩墩被热捧只是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紧俏的一个缩影。

为了做好本届奥运会的商品开发和销售,冬奥奥组委先后开发了16个类别的5000余款特许产品,在19个省区市开设特许商品零售店,在280余对高铁列车上设置覆盖31个省区市的特许商品销售渠道,这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与文化烙印的商品很快占据了市场。
仅以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销售相关上市公司元隆雅图为例。2020年,元隆雅图的北京冬奥会特许纪念品收入0.59亿元;2021年上半年,北京冬奥会特许纪念品实现收入0.71亿元,同比增长35.96%;到2021年三季度,元隆雅图的北京冬奥会特许纪念品收入增长了141.57%……冬奥会期间,相关营收无疑将达到最高峰。
据相关部门介绍,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北京冬奥会的特许商品至少将持续销售到今年6月底。

根据一家金融证券机构的预测,以冰墩墩为代表的冬奥会周边纪念商品,将会为此次冬奥会创造25亿元的销售额。

▲ 京张高铁

高铁动脉

除了这些直接的经济收益外,北京冬奥对于地区经济的刺激同样值得关注。

据统计,7年间,张家口建成了滑雪场39家,雪道超177条,室内滑冰馆17座,正是这些让冰雪经济成了张家口的支柱产业,带来了40万个就业机会。

当然,要将张家口纳入“北京一小时都市圈”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比如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的打造,地铁11号线的贯通,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只是服务于冬奥会短短的半个多月——长远来看,是北京和周边城市经济发展、配套升级的必然,而冬奥会加速了这样一个进程。

国际奥委会专家认为,奥运会是一次“7+17+20”的挑战:不仅有7年的艰难筹备、17天的赛事交付,还面临着如何再为社会做出20年贡献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看,在北京、在中国,不仅仅是举办了一届冬奥会那么简单——通过冬奥会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更值得关注,奥运经济具有一个长周期的特点。

针对这个问题,查德威克表示,此前一些举办国受限于市场和相关设施的再利用,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这样的案例就发生在韩国平昌——即便在奥运前已经大兴土木改造了交通,从首尔前往距离180公里的平昌乘坐火车依然需要两小时;而用于举办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活动的阿尔卑西亚体育中心奥运会后被开发为了一个综合旅游度假村,由于庞大的维持费用和收入相比,根本资不抵债。

2019年年底,该项目就已经拖欠债款达到了7700亿韩元,约合45.24亿人民币。

”但在中国,在北京,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的高铁异常发达。打个比方,如果说这些高山冰雪运动的设施是心脏的话,那么快速的高铁就是动脉,建造体育设施是一方面,更需要将这些体育设施和其他地区连接在一起,让其方便消费者去体验,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逻辑。"

查德威克强调,围绕张家口、崇礼的基础交通建设是让当地长期享受奥运和冰雪运动红利的支撑。

▲ 高铁上浓浓的冬奥元素

未来,到中国滑雪

事实上,在中国,这种经济效应不仅仅出现在具体的承办城市,在北京冬奥的推动下,过去数年,全国迎来了冰雪热。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一份成绩单: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

海量的参与人群带来的冰雪运动和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快速增长的滑雪市场。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数据显示,在2020年-2021年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超过3900亿元。

预计到“十四五”规划末期的2025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超过1.1万亿元。

在查德威克眼中,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冰雪运动和旅游产业恰恰满足了中国广阔市场和海量消费者的需求。“过去我一度为这个景象感到不可思议,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我看到了很多的中国滑雪爱好者,我问自己,‘这可是瑞士呀。’但这恰恰展示了中国对滑雪运动的需求,北京奥运会正在帮助满足这种需求。”

“北京冬奥会促成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人比过去更容易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一方面是大众消费,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冰雪运动的人才创造了土壤。”

▲ 练习单板滑雪的孩子

鉴于中国目前呈现出的冰雪运动发展趋势,查德威克相信,北京冬奥不会只是一个短短十几天的“瞬间成功”,未来中国不但会在冬奥会上成为一个强大的竞争者,在全球冰雪运动和旅游地图上也会被作为一个重要目的地。

“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上会变得更强大,而竞技体育之外,中国雪友会在自己的国家深度参与冰雪消费,比如在中国滑雪,购买国产的冰雪装备。”
“未来,很多外国人也会来到中国享受这里的冰雪设施和旅游资源,5年或者10年后,我们会在中国雪场看到很多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他们曾是全球传统滑雪胜地的常客,未来都会来到中国。”